前 言
自19世纪末面世以来,黑胶唱片在连续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中迅速发展,成为整个20世纪人们记录和复刻音乐艺术的主要媒介。到今天为止,黑胶唱片依旧是能够最大限度保留原声音乐品质和细节的记录材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下,已经逐渐退出主流音乐存储介质序列的黑胶唱片,依旧拥趸甚众:黑胶音乐所表现出的无可比拟的空灵感和现场感,以及唱片本身相较其他媒介更为长久的寿命,都为黑胶唱片打上了“典藏“的标签。
中国的黑胶唱片事业发韧于清末,体味过草创初期的举步维艰,也迎来民国期的欣欣向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胶唱片的灌录和制作曾迎着出版业高潮的东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也曾在曲折中前行,于沉寂中再次启航,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木留下传世之声。唱片虽小,却串起了中国文化艺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完整轨迹,折射出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艺术生活和中国社会的民生风物,更刻录下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
储无形于有形,一张胶盘栖天籁;赋乐音以世情,百年唱片敬人生。本次展览将追随着时间的步履,系统展示黑胶唱片在中国的世纪之路,并向一代又一代投身于唱片制作业的艺术工作者和悉心保护着这一批宝贵文化遗产的收藏爱好者们致敬。
一、黑胶唱片的历史
黑胶唱片是在20世纪占领统治地位的音乐格式。虽说随着新兴音乐格式的出现,黑胶唱片逐渐退出历史主流舞台,但因为其听起来更加温暖,更加真实,近几年又出现黑胶回潮的趋势。但在真正的黑胶唱片未出现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这些承载历史的声音的呢?
2008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块尘封了148年的黑色纸板。他们用现代数字技术破译了纸板上记录的音乐波形:这是一段10秒的法国儿歌,也是人类最早记录的声音。据说,这段声音录制于1860年4月9日。当天,巴黎排字工人兼发明家史考特在实验语音描记器时,把一根针安在圆筒喇叭上,当女歌手唱起歌时,震动的针尖在油灯熏黑的纸板上记录了音乐的波形。虽然说这种机器只是记录下声波形状,并没有任何再生装置,但它仍然可以说是留声机的鼻祖。
1877年,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研究简单的自动电报中继装置过程中,意外地制造出名为电唱机(Phonograph)的机器。他仿佛偶然间发现了一条通向一片新天地的小道。
托马斯·爱迪生
要知道,在当时声音储存技术是一个无人敢问津的新领域。于是,爱迪生像着了魔似的,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工作。经过四天四夜的实验,爱迪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爱迪生发明的电唱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留声机,以锡箔制滚筒,钢针播放,但因磨损大,每个滚筒只能播放两、三次而已。1887年,“电话之父”亚力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将爱迪生的锡箔滚筒改为涂蜡纸筒,且以宝石针头播放,因此噪音减少很多,重复使用次数增加,寿命亦随之延长,此改良机器称为格拉弗风电唱机(Graphophone)。
亚力山大·贝尔
爱迪生又岂是一个肯服输的人。1888年,他改良电唱机:使用蜡质滚筒,并以电池驱动的马达来代替手摇式滚筒的转动,增加了播放的稳定性。第二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生产了第一代商业性的锡箔唱筒,爱迪生的伟大发明也成为了“19世纪的奇迹”。1888年,德国人艾米利·伯林纳(Emile Berliner)推出一种叫留声机(Gramophone)的机器,使用扁圆形涂蜡锌板作为播放和录音的媒体,同时也可制成母版复制,大大增加唱片商业化量产的可能性,这便是今日圆形唱片的始祖。
初期扁圆形唱片行进方向系由内向外移动,与现代唱片由外向内移动正好相反;滚筒式录音纹路是上下、起伏、深浅刻划,而扁圆形唱片则是左右平行摇动来刻划纹路;此一改进,保持一定针压,增加讯号噪音比及稳定性。1893年,扁圆形唱片开始批量生产。
1919年(有一说法是1924年),贝尔实验室的马克麦斯菲尔德(J. P. Maxfield)及哈里森(H. C. Harison)将电子放大器应用于留声机,成功制造出电子留声机。
1903年爱迪生滚筒式留声机
二战后,制作唱片的材料舍弃长久以来的虫漆而改用塑料,这是促成密纹唱片、LP得以产生的一项重要因素。1948年,CBS实验室的戈德马克(Peter Goldmark)将唱片槽纹间的距离减少并减慢录音转速来延长唱片放音的时间,推出LP(Long Playing)唱片,于是唱片转速由七十八转到十六转、四十五转,演变到今日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转而定型。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成功研制出盒式录音带,由于具有轻便、耐用、互换性强等优点而得到迅速发展,黑胶唱片的黄金年代渐渐流逝,即便如此,黑胶唱片的生命力依然顽强……
黑胶的卷土重来是近来唱片业的热门话题——在过去几年中CD全球销量大幅下降,黑胶唱片的销量却在悄悄地上升,甚至在未来十年里,黑胶唱片极有可能重新登上实体唱片王者的位置。根据尼尔森的数据,美国黑胶唱片销量自2009年,以惊人速度增长。2014年,美国黑胶唱片销量920万张,2015年为1190万张。
2007-2016年美国、英国黑胶销量
在20多年前就被CD取代的的黑胶唱片,如今能够卷土重来甚至被发烧友追捧,从侧面说明唱片公司在提升CD本身的音质方面乏善可陈。当年黑胶虽然为CD所取代,但对音质要求极高的发烧友觉得CD的声音尽管干净、保真度高,却比黑胶少了份温润和人性,因而黑胶有着人数虽少但异常坚定的拥趸。CD诞生已有30多年,期间唱片公司也曾推出SACD、DVD-Audio等音质更好的唱片格式,但保守的心态和对盗版的担心,使得主流唱片公司投鼠忌器,最终放弃了对更好音质的追求,至今未能推出可以取代CD的高清实体唱片。黑胶的回归也点出了互联网时代实体唱片的终极出路——成为极少数真正的唱片爱好者的收藏品。
曾几何时,在互联网到来之前的唱片业黄金时期,人们想要私密地欣赏音乐,买唱片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人们只需动动手指便能在网络搜索并欣赏音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于是CD便因为缺乏网络音乐的便利性、也无最佳音质,且容易被盗版而地位尴尬。此时,黑胶在音质和收藏方面的优势得到了突显,使它受到拥趸追捧。于是环球、索尼等主流唱片公司纷纷低调重启了黑胶唱片的生产线。
二、黑胶唱片常识介绍
说起黑胶唱片的分类,一是按常规转速分,二是按常规尺寸分。黑胶唱片的常规转速有78转、45转和33.3转;常规尺寸有7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另外,黑胶唱片使用的材料主要是Vinyl (乙烯基);其颜色通常为黑色,不过也有彩色的制作。
黑胶唱片的转速
在黑胶唱片的规格中,对音质影响最大的是转速。按常规转速来分,又有78转、45转和33.3转三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SP、LP和EP三种。
SP:在唱片发展的初期,黑胶唱片转速定为每分钟78转,这是当时一个标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缩写为“SP”。由于78转的高转速,可录音时间非常有限,78转的SP唱片每面只能记录5分钟左右的音频信息,一首约30分钟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灌录78转的SP唱片需要6-8张。
LP: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不断提高。从1948年开始,33又3分之1转速的唱片正式投放市场,单面记录时间比78转唱片提高了好几倍,记录时间已可容纳30分钟左右,所以将唱片制造商给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P”!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在整个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发行的数量最大,声音品质也最好。应该说33又3分之1转的唱片是黑胶唱片发展的顶峰。
EP:除了上述两种转速以外,也有少数录有古典小品的45转唱片。唱片制造商给45转唱片定义为Extended Playing,缩写为“EP”。这个“延长”的概念是相对78转而言的,确认是否是EP唱片有两个特征可寻,一是EP唱片的直径是7英寸(约180毫米),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径为1.5英寸(约38毫米)。
黑胶唱片的尺寸
黑胶唱片尺寸有7英寸、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换算成公制单位分别是:177.8毫米、203.2毫米、254毫米和304.8毫米。
7英寸唱片中心孔径为38.20毫米,8英寸、10英寸和12英寸唱片的中心孔径都是7.24毫米。当然还有一些特殊尺寸的唱片,比如有一张美国流行歌曲的唱片,其直径有16英寸,也就是40.64厘米。有大就有小,1924年英国一家公司出品了一张英国国歌的唱片,其直径只有35毫米,还不足1.5英寸,限量发行250张。如今这张世界上最小的微型唱片已成为收藏家追逐搜寻的宝贝,只在少数博物馆里或许能看到。
黑胶唱片的厚度与重量
黑胶唱片的厚度一般在0.8-1.5毫米之间,为了提高刻纹深度和唱片的刚性,增加唱片厚度是一个好办法,因此唱片制造商将唱片的厚度提高到1.8至2毫米,极少数唱片制造商甚至加到2.2毫米。
黑胶唱片的厚度与唱片的重量成正比,经测量唱片的厚度值(毫米)是唱片的重量值(克)的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就是唱片的厚度为1.2毫米的唱片重120克,唱片的厚度为1.4毫米的唱片重140克(这里指12英寸)。其它不同厚度的唱片的重量以此类推。
黑胶唱片的外缘
唱片的外缘最不起眼,不过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唱片外缘的设计形式有几种,最普通的是直角倒边,另一种是半圆边。它的手感比直角倒边要好,但较滑手,取片时要小心.还有一种“火柴头”设计,所谓“火柴头”就是唱片外缘断面的形状非常象火柴头,操作时唱片与手的接触面较大,不易滑手。由于火柴头状的外缘形成一道圆滑过度的围坝,放唱时唱针落下后不会滑出唱片以外,这种安全的设计十分科学。
黑胶唱片的外形和颜色
在黑胶唱片中99%唱片都是圆形,但也有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轮廓的唱片。不过无论唱片外形制作成什么样,唱片的纹路一定是圆形的。
蝙蝠形与蝴蝶形黑胶唱片
树叶形与五星形黑胶唱片
而谈到颜色,黑胶唱片不只是黑色的。为了增加黑胶唱片的美观程度和把玩乐趣,人们很早便开始生产彩胶唱片。彩胶唱片既有各种颜色的,也有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还有大理石纹胶等。其实无论黑胶还是彩胶,用的材料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颜色不同。而真正影响音质的则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画胶(Pictured Vinyl)和薄膜唱片则与彩胶唱片完全不同。画胶是在胶面上压了一层图画薄膜,因此画胶的音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而薄膜唱片由于材料原因过于薄(能够一定程度地弯曲),所以与正常黑胶唱片相比,音质也不太好。
彩胶唱片
画胶唱片
黑胶唱片的制作材料
黑胶唱片使用的材料化学名称叫乙烯基(Vinyl)。近几年发行的180-220克唱片所用的乙烯基的纯度更高,这对提高唱片音质有着积极意义。也有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唱片,比如用金属压制的唱片表面镀金,这样的唱片都是用作奖状或装饰,1941年美国的格伦·米拉乐团演奏的歌曲《卡达努加·秋·秋》灌录了唱片,仅仅几个月就售出100万张(在国外唱片销售达100万张即可获金唱片奖)。为此,美国无线电公司特别制作了一张镀金的金属唱片赠给格伦·米拉乐团。这是世界上第一张镀金唱片。
黑胶唱片放唱的过程中是有磨损的,只要系统调整正确,磨损的程度是很小的。一辈子听不坏的唱片也有,这就是1977年8月20日,从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发射的“旅行者1号”太空船上所用的一张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喷金唱片。这张唱片的使用寿命长达10亿年以上,是世界上最耐用最长寿的唱片。
旅行者一号上的喷金唱片
黑胶唱片的制作
黑胶唱片生产过程十分复杂。而压制唱片的第一步就是制作母盘。制作母盘时,录在磁带或数字媒介上的音乐被导入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切削机床,机床依据声音信号在漆面铝盘上刻下一道连续凹槽。
第二步是电镀。电镀会为母盘镀一层银,使它变成导电体。母盘从电解液中取出后,要进行清洗,将母盘与镀上的金属盘分离。这时生成的新盘是原来盘子的“反面”,也就是说原来盘子“凹”的地方,在新盘子上是“凸”的。这个盘子我们把它叫做“公盘”。母盘一般都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每张唱片要有两张母盘,分别对应唱片的两个面。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控制至关重要,稍有差池,则整批唱片可能报废。
第三步就是唱片压制。聚氯乙烯原材料颗粒被填入压制机内,颗粒在高温下融化后进行压制。最后唱片将运输到一个流水线自动化存储系统,在圆形钢模中冷却定型。
放在架子上的母盘
电镀技师检查打磨后的盘面
三、黑胶唱机简介
黑胶唱机主要由唱头、唱针、唱臂、唱盘、底座、放大器等组成。各种黑胶唱机结构都不一样,但是都大同小异,其中唱头、唱针、唱臂、唱盘是必不可少的部件。
唱头
唱头是将唱针的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的换能器,由于换能方法多,唱头有多种实用形式。最常见的动铁式、动磁式和动圈式三种唱头都是利用电磁感应而获得感生电动势的,高级的光电式唱头和普及的陶瓷式唱头虽然发电原理互不相同,但均属于幅度型唱头。
唱头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必须让针尖对声槽保持一定的压力(针压)。针压过重会加速针尖和声槽的磨损;过轻则导致唱头循迹不佳,此时非但放声失真,且易使唱针出现跳槽现象。针尖与声槽两壁维持良好接触所需的最小针压称为唱头的循迹能力,是衡量唱头性能好坏的一项很重要的参考条件。
唱头使用时应稳固地安装在唱臂上,有吊装式、直插式和整体式三种安装方式。其中吊装式是广泛使用的一种传统式样。无论哪种类型的唱头都必须端端正正地装在唱臂上,借助专用的校验卡片可由目测来检查。
动铁唱头
动圈唱头
动磁唱头
唱针
唱片上记载的全部信息都蕴藏在声槽里,为了获取高保真的声音信号,唱针是最重要的元件。
唱针由针尖和针杆组成,针尖在声槽里循着纹路的轨迹运行,随之引起的机械振动由针杆传递给换能装置而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经过放声设备再现出声音的原貌。
现代唱针的针尖几乎都是用钻石做原料,整个体积比一粒芝麻还要小。按照尖端的形状,针尖又分为球面、橄圆和大接触面三种。球面针尖的下端是一个圆锥体,锥顶呈半球面。椭圆针尖的水平截面呈椭圆形,跟声槽两壁接触处的曲率半径相当小,形状好似刻纹刀,在循迹过程中的随纹失真要比球面针尖小得多。大接触面针尖的接触半径更小,只有椭圆针尖的一半,但增加了与声槽壁面纵向接触的长度,针尖两侧扁薄呈翼状,形状更似刻纹刀;这种针尖不仅能改善针尖与唱片互相磨损的现象,且可减少噪声,降低失真,同时还提高了声道分隔度。
针尖是唱头的易损零件,除了会因操作不慎引起损伤外,使用的针压过重,粗制滥造的劣质唱片及抖晃严重的唱盘都会缩短针尖的寿命。
唱臂
唱臂最主要的工作是搭载唱头,让唱针拾取信号。依照唱臂的循轨工作方式,可以分为直切臂(直线循迹)与曲臂(圆弧循迹)两种;这两类唱臂结构不同,工作方式和效果也大为不同。
曲臂是最简单、历史最长久的唱臂,已经超过百年历史。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唱臂仍是曲臂。曲臂是固定在转盘的一边,以旋转唱臂支轴的方式。曲臂依其外型分为S型、J型、I型三种。
上至下:S型、J型、I型唱臂
直切臂,也就是直线循迹唱臂,是直到近代才能做出来的唱臂。在20世纪70年代,哈曼·考尔东根据刻片机的马达带动原理,做出了第一台用马达带动的直线循迹唱臂的唱盘。自此,各大厂商也开始大量生产这类用马达带动的直切臂。八十年代中期,美国ET公司(Eminent Technology)推出了首个采用气浮设计、无需马达驱动的直切臂。但气浮设计有声音随气压大小变化、气口堵塞等问题,于是完全机械的直切臂应运而生。第一家推出此类产品的就是美国Souther公司(后来卖给德国Clearaudio)。Souther公司使用打磨得非常平滑的石英棒做直线循迹导轨,利用小滑车支持唱针,唱针在唱片上的动力就可以正常行走作直线循迹。
Clearaudio唱盘搭配Souther直切臂
唱盘
唱盘即放唱片的部份,可以按驱动方式、唱臂的组合方式、避震方式等分类。
驱动方式指摩打推动转盘的方式。如果按驱动方式来分的话,唱盘可以分为惰轮驱动、皮带驱动和直接驱动三种。惰轮驱动是利用橡胶轮在马达变速轴轮和转盘内缘之间转动来带动转盘。由于惰轮是胶质的,因此能防止马达的振动传到转盘上。皮带驱动是当马达转动时,以皮带带动转盘。有的唱盘皮带是绕在转盘的外缘,而有些则是绕在转盘的内盘。这种方式可以使转盘不受马达振动影响﹐音质会更清晰。直接驱动的唱盘,马达和转盘是直接连接在马达转轴上的。这种系统产生的振动较少,而且由于没有传输装置,功率损失也较小。
Garrard 301轮动唱盘
Thorens TD124 MK2轮动唱片
Voxoa T30内带动皮带黑胶唱机
外带动皮带黑胶唱机
Technics SP-10直驱黑胶唱盘
Voxoa T60直驱黑胶唱盘
如果按唱盘与唱臂的组合方式来分的话,唱盘可以简单分为盘臂分离式、半自动式和全自动式三种。如上所述,由于唱臂还有直曲、轻重、长度之分,唱臂支撑轴也有单支点和旋转轴之分,因此不同的组合形式和特性会对音色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半自动和全自动的唱盘,转盘、唱臂和唱头等部份是已由厂商预先安装好,所以调整空间通常较小。
而按避震类型来分的话,唱盘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但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将唱盘分为弹簧防振及低重心防振,也有一派分为所谓的“软盘”与“硬盘”,这两大类结构和声音差别很大。
MICRO BL-10X美歌弹簧防震黑胶唱机
四、中国黑胶唱片的各个历史阶段
(一)清朝晚期的唱片
大约在1897年,我国民间市场开始出现唱筒留声机。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创始人乐邦桑,是最早提供唱片娱乐的外国商人之一。他在南洋桥(现上海西藏路一带)设摊放唱,播放的主要是一张名叫《洋人大笑》的唱片。
二十世纪初最早的“国产”唱片开始在我国灌录和销售。现存较早的最具代表性的是1903年英商谋得利唱片公司在上海灌录的孙菊仙的京剧唱片,以及1907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谭鑫培的京剧唱片。这几十面老唱片是较为宝贵的声音珍品。
清末民初是我国京剧艺术繁荣时期,京剧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大多数京剧艺术流派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扬光大的。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主要都是京剧唱段。大量京剧唱片的灌录和发行,为京剧艺术的普及、流传和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民国时期的唱片
民国期间出版的各种编号的粗纹唱片约8000种之多,总量约几百万张。随电影业的发展,为电影创作的歌曲迅猛增加。
民国时期著名作曲家和歌星
1917年前后,外商开始在上海建立唱片压片厂。至20世纪30年代,百代唱片公司、大中华唱片厂和上海胜利唱片厂相继建成投产,拉开了我国生产唱片的序幕。上海十里洋场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当时叫做“时代曲”。以陈歌辛、黎锦晖、黎锦光兄弟和“明月歌舞剧社”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创作力量出现的同时,上海也出现了一批中国最早的歌星、影星。
30年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流行歌曲开始挤占京剧为主的唱片市场。听唱片、看电影、下舞厅成为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时髦之举。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人,风头最劲的当属当时风靡歌坛的七大歌星——周璇、白光、龚秋霞、姚莉、李香兰、吴莺音、白虹。
著名作曲家
著名歌星
抗战时期唱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许多抗日救亡的歌曲出版了唱片,如《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大路歌》《铁蹄下的歌女》《夜半歌声》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唱片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高亭、蓓开等唱片公司转向百代公司,许多唱片公司业务陷于停顿状态。在日本占领上海时期,百代、胜利、大中华三大公司均被日本人控制。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发行的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有几百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新八百壮士》《起来》《大路歌》《小先生》《扬子江的风暴》《十九路军》和《大刀进行曲》。
(三)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5月29日,上海解放的第三天,党就派人接收了大中华唱片厂,并在不久后的6月3日开始录制唱片,第一批节目包括《解放区的天》《军队向前进》和《唱胜利》等。此事件标志着新中国唱片事业的开端。1951年秋,华东工业部在上海成立了公私合营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因改用氧化铁粉末做染色剂,唱片呈赭红色,故牌号定为“红唱片”。
1952年3月,成立只有几个月的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因私方的不法行为而告“终止筹设”。1953年3月,其职工和设备移交上海唱片厂,并改名为上海人民唱片厂,划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唱片
1953年,上海人民唱片厂成立,划归中央广播事业局管理。1955年1月1日,人民唱片厂改名为中国唱片厂,品牌也由“人民唱片”改为“中国唱片”,图案是天安门和华表(商标后有改动,由双华表改为单华表,并增加“中国唱片”字样)。这个品牌在以后的25年间(至1979年)成为中国唯一的唱片品牌,中唱至今仍在使用这个驰名中外的品牌。
自1949年至1965年,新中国的唱片事业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迎来了出版发行的第一次高潮。1959年出版新片号高达2779种。1960年唱片的年产量创了历史的最高记录——1065万张。
这个时期出版的唱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出版数量最多的是歌曲和乐曲,人们熟悉的歌唱家郭兰英、王昆、于淑珍、刘淑芳、张权、马玉涛、贾世骏、郭颂、朱崇懋、徐有光等都在这一时期录制出版了唱片。刘诗昆、李名强、顾圣婴、殷承宗的钢琴,马思聪的小提琴,刘德海的琵琶,陆春龄的笛子,张锐的二胡,石人望的口琴以及其他乐器的独奏、合奏和地方音乐都被录制了唱片。
这个阶段也是我国音乐、戏剧、电影等各类艺术创作、表演的鼎盛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新中国的舞台上。为迎接建国10周年,自1957年起陆续出版了包括歌曲、乐曲、戏曲、曲艺诸多名家名曲的礼品唱片。1962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出版了唱片专辑;同年出版了《中国戏曲唱片选》系列,该系列包括《梅兰芳唱片选》《程砚秋唱片选》《余叔岩唱片选》《周信芳唱片选》《金少山唱片选》和《高庆奎唱片选》。
1964年,出版了总计10个片号的专题系列唱片《北京的旋律》,集中了建国15年来著名演员表演的歌曲、乐曲和戏曲节目。最具特色的是该系列唱片的封面。国画大师叶浅予、黄冑、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和书法大师沈尹默先生欣然命笔,题字作画,使这套唱片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0世纪70年代中国唱片
在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中,中国唱片业遭受了空前浩劫。1967年4月,3942个片号中91%被停止出版。同时,大量带有时代烙印的唱片被大量生产,被统称为“红心唱片”。
在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戏剧样式,也就是“样板戏”。样板戏包括现代京剧、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等。其中现代京剧、传统京剧和新编历史剧又是京剧的三个组成部分。
1967年5月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样板戏”一词从此流传开来。最早的八个“样板戏”,分别是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80年代-新世纪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唱片出版事业自改革开放之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快速发展的音像产业与同时期的歌曲创作同步,先后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抒情歌曲丰收期,八十年代后期的流行歌曲大潮和九十年代的多元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音乐家们的创作热情再一次像岩浆一样喷涌而出:《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太阳岛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我爱你,中国》等抒情歌曲唱片的迅速出版,为七十年代后期的歌曲创作开了蜕旧变新的先河。歌曲唱片的题材和内容有了明显的扩展。一些表现人与人之间深沉感情的抒情歌曲,如《妹妹找哥泪花流》《那就是我》《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作品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五、中国唱片重要事件
—1897年前后,我国民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唱筒留声机。
—1904年前,外国唱片商已开始灌录中国艺人表演的节目。
—1904年,著名京剧大师孙菊仙在上海灌录唱片。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国产”唱片。
—1908年,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法国人乐邦桑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唱片公司——百代唱片公司。
—1914年第一家唱片厂。1914年乐邦桑在上海徐家汇建厂,1918年建成并生产了第一批百代钻石针粗纹唱片,商标为雄鸡,俗称“红公鸡唱片”。
— 旧中国三大唱片厂:百代唱片公司;大中华唱片公司;上海RCA胜利唱片公司。
—众多小唱片公司:1925年高亭唱片公司;1927年蓓开唱片公司;还有民族资本投资的长城、开明、太平、国乐、昆仑、新月等公司。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5月29日,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大中华唱片厂。6月3日,开始灌录三野文工团演唱的《解放区的天》。6月6日,新中国的第一批唱片出版,是新中国唱片事业的开端。
—1950年1月,大中华唱片厂改名为人民唱片厂,吉联抚为第一任厂长,同年迁往北京。
— 1951年秋,公私合营上海唱片制造商有限公司生产了氧化铁粉末做染色剂的红唱片。
— 1952年上海唱片厂与中华唱片合名,生产中华唱片。
— 1954年3月,人民唱片厂迁回上海。
—1955年1月1日,人民唱片厂改名为中国唱片厂,人民唱片由此改名为“中国唱片”。
—1958年9月28日,中国唱片厂研制成功密纹33转唱片(每面容量17分钟)。第一批出版的密纹唱片有《黄河大合唱》等6种。
—1959年,当年出版新片号高达2779种。
—1960年唱片的年产量创了历史的最高纪录—1065万张。
—1966年4月,中国唱片厂自行研制薄膜唱片成功(每面容量16分钟)。
—1968年,薄膜唱片大批量投放市场,当年销量达到188万张。在以后的20年中,总销量达到4.8亿张。生产厂分别在北京和成都。
—1979年5月,第一盘盒带。我国第一批立体声盒式录音带《朱逢博独唱歌曲选》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
—1979年10月,第一盘节目录像带。我国第一盘节目录像带《中国录影集》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制作出版。
—1980年1月,中国唱片社出版第一批立体声大密纹唱片(33转,每面容量25分钟),有《春江花月夜》等民乐、交响乐和戏曲节目。
—1987年10月第一张激光唱片。国内第一张激光唱片(CD)《蒋大为电视主题曲》由太平洋影音公司发行。
六、中国唱片收藏人和守护者名单(部分)
陈 锋(沈阳) 陈荣发(深圳)
戴福沈(沈阳) 杜军民(大连)
冯树华(上海) 冯 玗(上海)
郭明木(厦门) 胡宝臣(承德)
何云伟(北京) 贾压锁(保定)
刘瑞鹏(青岛) 罗 宁(北京)
孟庆伟(沈阳) 牟健惟(上海)
南 昊(北京) 沈 建(上海)
史振雷(广州) 寿小钧(嘉兴)
王畅霆(天津) 王 芳(青岛)
王 刚(河南) 汪世林(北京)
王跃进(天津) 邬光邺(上海)
吴 剑(北京) 杨 涌(上海)
张 林(上海) 张亦廷(沈阳)
赵康贤(北京) 赵玉新(北京)
周铁军(沈阳) 祝永李(北京)
徐作红(上海) 张微冈(承德)
郭明木(厦门) 张 勇(潍坊)
于 江(哈尔滨)李国凯(辽宁)
李 明(开封) 王 欣(天津)
侣童强(天津) 常 远(北京)
王复刚(营口) 万 勇(成都)
马妍雯(上海) 贾压锁(容城)
罗云华(嘉兴) 郭 旋(山东)
王 馨(北京) 汪永全(沈阳)
龚靖波(陕西) 吴桂兰(山东)
江 峰(湖北) 李福亮(黑龙江)
李恩璞(天津) 倪 婺(浙江)
林 欢(烟台) 慕徽弘(江苏)
结束语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创作者给了它灵魂,艺术家给予它生命,它承载着文化,向我们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脉络。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中国唱片伴随着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动荡及变化,随时代发展、与科技同行。中国唱片的种类不断增多。它将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和经典作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宏大的声音大典。百年中国唱片的经典作品更唤起了几代人的回忆,这回忆将长期留在我们心中。真实记录这些前辈的声音,收藏并守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